(李文瑗主持,台北之音--台北有點晚,週四同志專題單元廣播節目錄音,04/1996-01/1997)

自從書櫃玻璃爆裂事件之後,我花費好幾天從新收整書籍,有一天深夜,我不知怎麼地翻出了一盒運動鞋盒,裡頭收放著近三十卷卡式錄音帶。那是十一年前我還在中華路南機場眷村租屋處準備研究所考試,半夜裡廣播節目:台北之音電台由李文瑗主持的廣播節目—台北有點晚,每週四的同志專題單元,其將近一年的節目錄音。

我的學生生活不能沒有廣播節目;更準確地說,深夜裡我需要有人陪著。

從國中開始,便有聽廣播節目的習慣:午夜入睡前陪著讀書與清晨醒來的報時。之後,廣播節目就像桌燈的影子,伴隨的書與人。

寫著學位論文最後一章關於台灣同志運動的歷史,也回想著自己曾經有過的記憶。

網路上發現的這篇論文:黃才容〈以産業結構特性看台灣同志廣播節目的生存與經營〉,《傳播與管理研究》,3卷1期,頁101-122(2003/07),回顧著當年搜尋著偏僻電台頻道的日子。李文瑗節目開闢的同志單元,應該是第一個出現在商業電台的同志廣播節目;每當李文瑗的聲音伴隨著愛爾蘭樂團Clannad那首Coinleach Glas An Fhomair曲子,我總是會回想起那二十出頭雖然苦澀、有著一點點甜蜜卻像是遠方迷霧中的味道的歲月。



出國後,在還沒有網路時,我帶著十幾年歷史的卡式隨身聽,以及好友送的免插電外接桌上型喇叭,也伴著渡過第一年難熬的留學生活。當然,這台小愛華也隨著我走過巨人國、鬥牛國、披薩國,也在去年回到蕃藷國。

當然,隨著科技發展,卡式錄音帶早被MD, CD, DVD, MP3等取代,電台廣播節目也都數位化。然而,那種年輕時能夠被一件小小簡單快樂所滿足的幸福,卻反而在這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困難。當年只能在每年金馬獎觀摩影展上看到的同志主題電影,如今亦如過江之鯽;同志小說也不再只是文學獎上令人怯步的得獎作品。反而是同志廣播節目(目前尚有網路廣播節目:網絡廣播網—真情酷兒)與同志雜誌,好像就這麼消失在台灣的天空與書報攤。


(台灣第一本同志商業雜誌「G&L熱愛雜誌」創刊號,06/1996)

由於研究關係,我收集上百本歐洲各國代表性同志雜誌,不管是商業雜誌或免費取閱的刊物,都讓我不斷想像會有什麼樣一本屬於台灣的中文同志雜誌;其間更因為與義大利最大的同志商業刊物Pride的前主編Giovanni dall’Orto有過數次深度訪談,包括如何經營一份同志刊物,更讓我對中文世界沒有像法國Tetu, 英國Gay Times, 西班牙Zero等質量、內容、深度、廣度兼具的同志雜誌而感到可惜。


(台北男同志小眾雜誌「同言無忌」第二號,15/04/1996)

或許就像同志廣播節目一樣,同志雜誌的存在與消失,不管能如何象徵著台灣社會對同性戀議題與同志族群的包容與接受,這樣一份「產品」,終究還是要面對商業市場上最簡單的法則。

無論如何,當我聽著十年前的廣播節目的錄音帶、看著十年前的同志雜誌,留下的只有張愛玲的喟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rzissm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