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好,我是Maurice。

是的,這也是我跟台灣學生或懂中文的朋友,第一次見面的自我介紹。

很顯然的,對於他們,我應該說:你好,我是宏誠。

但,為甚麼說的也是Maurice?還是這個法文拼法的Maurice?

記得我第一次在法律系碩士班新生餐會時,遇見一個法國來的同學,她很好奇名單上的我的名字。

當她知道是為方便外國人稱呼而又取了英文名字,非常義正詞嚴地對我說,不,我應該以我真正名字為傲。

外國人不會我的名字發音就應該學!(一個台灣朋友也曾這麼說過)

那一刻我很感動。

是一種單純而基本的尊重。

當然,這個議題要說有「一籮筐」的理論與對辨,實用主義的,後現代的,去符號化的,還有「玫瑰的名字」與「示兒詩」的休矣。

個人名字自然也無須如國名爭論一般沈重。

課程接近尾聲,外國師友近一年來有這些反應:

一、從善如流,並努力發出正確中文名字拼音發音;

二、努力適應,但最後還是稱呼英文名字;

三、一開始便放棄而選擇以英文名字稱呼。

而為甚麼會有英文名字、英文名字的作用、為甚麼會取這個名字之類的疑問,仍不絕於耳。

---------------------

今天單純為了一頓(應該說兩頓)晚飯及可能的來回機票,前往海牙台北駐荷蘭辦事處,參加「總統副總統」就職酒會。

席間,錯認一位台灣男學生,簡單認識後,我們彼此介紹。

他的名字如他自己坦承,歷來都遭誤認為女生名字。

我俗氣的問會不會為他帶來困擾。

他回答簡單,不會,因為這是爸媽取的名字。

我喜歡他的回應。

後來因朋友介紹,認識一位萊登大學工作的荷蘭人。

就當我反射性自我介紹,你好,我是Maurice。

他立時回答,這不是我的真正名字吧?

我再一次的重覆上揭說法。

他倒是第四種反應,第一次稱呼就相當接近。

或許因為他有許多台灣朋友,也是個「中國文化愛好者」,倒是有樣學樣慣了。

但一種對異己文化的基本認識與尊重,讓我印象深刻。

最後,則不免會認識新朋友,一群同樣來自台灣的留學生。

然而,我們不是彼此介紹我是甲乙丙丁,而是ABCD。

我疑惑了。

我們不都是說中文的嗎?

為甚麼還是得說:你好,我是Maurice?

而當我這麼不安而坦率直言時,換來的是眾人的疑惑及中文名字的誤解與「發音錯誤」。

這三件事讓我還是不免想寫下這些感觸。

或許當你看了我這些話,下次見到我,可能就因此改口叫我宏誠。

(真的彆扭喔,我的名字?)

但我希望,以後,當我認識新朋友時,能說:你好,我是宏誠。

因為

玫瑰不叫「玫瑰」,還能是玫瑰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rzissm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