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文本認識柏拉圖

對於西方世界思惟方式影響深遠的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 427?-347? B.C.),是西方文明史上第一位有體系的,將思想(理形世界)與現實生活的各部份分門別類,加以討論並予以完整記錄的重要人物。其作品將前此包括蘇格拉底等哲學家之思想集大成,涵括哲學、倫理學、文學、藝術、宗教、政治、法律、教育等。其最著名作品,即為四十篇對話錄中之「共和國」篇,儼然為之後西方思想中,最完美的政治及文明生活形式的典範。而其對於情慾的看法,亦無時無刻影響後世,所謂「柏拉圖式的愛」者即是。惟所謂「柏拉圖式的愛」所指為何?究竟在柏拉圖所處的古代希臘(雅典)世界,對於所謂「愛」、「情慾」甚至「同性愛」 的看法為何?從哲學的角度又如何看待「愛」、「情慾」與「同性愛」?透過柏拉圖相關作品的分析,我試圖描繪出屬於柏拉圖、希臘哲學甚至是人類世界中「情慾」(包括「同性愛」)的圖像,屬於人性「美」(beauty)(註一)與「至善」(good)的圖像。

不可諱言地,關於同性戀或同性愛兩者觀念的起源誠有不同,社會學上即有本質論(essentialism)與建構論(constructionalism)的爭議。易言之,前者謂同性戀係屬人類共同具有的「本質」,亦即人類自始即有「同性愛」的認知;建構論者則以為同性愛的概念隨著不同社會生活形態與價值觀而有不同,係社會加以「建構」而來,並無「一以貫之」的概念思惟。換言之,古代希臘雅典時代並無現代同性戀的觀念,則討論記載古代希臘雅典社會的同性愛文獻,於現代社會似乎失去其意義,其然乎?其不然乎!誠然,在不同社會文化與生活形態下所形成的對於情慾的看法必然有異,惟作為人類理性的一部份,情慾當然亦有其屬於人類原始至今不變的「因素」。我即欲探索刻畫於人性底層最基本的動力:情慾的面貌,同時將美、善、愛(love) (註二) 、激情(passion)、慾望(lust)、勇氣(courage)、婚姻(marriage)與合而為一(union)等相關概念加以釐清,與其概念污名化後之還原辯證。

其次,之所以選擇柏拉圖的對話錄作品,作為分析古代希臘雅典世界對於情慾,以及同性愛的文本,一方面係,柏拉圖是該時期哲學家中,對於該議題論述最多且深,而之前蘇格拉底與其後亞里斯多德等人僅或多或少論及,且閒散無章;另一方面,蘇格拉底的作品遺留者不多,或謂柏拉圖作品中多以蘇格拉底作為對話主角,但一般均認為係柏拉圖藉蘇格拉底以傳達其學說,而有「柏拉圖的蘇格拉底」(Plato's Socrates)說法 (註三),而亞里斯多德在此議題上相對著墨甚少,均不宜作為分析文本。

由於年代久遠,加上柏拉圖的四十篇對話錄,其實並非其於同一狀態下完成,其間著述記錄時間長達半世紀之久。透過作品的不斷出陳更迭,柏拉圖的思想與表現方式,亦隨之不斷發展而漸趨成熟。假如吾人要了解柏拉圖,當然亦須了解其思想演進的歷程,因此對於各篇對話錄的著作次序為何是一要點,惟留存下來的對話錄通常沒有標明寫作時日,甚至屢有偽作之說。因此,除了「饗宴篇」是特別清楚且通篇討論愛、情慾與同性戀之外,其他均是我自己透過其他學者的研究加以整理而成,或許無法亦不欲因此窺其全貌,僅期待在吉光片羽中引發更多思想的激盪。

(一)柏拉圖各時期的著作及其特色

1.作品的寫作形式

(1).對話體

柏拉圖的作品形式均為「對話錄」,大部分以蘇格拉底為主角,柏拉圖透過其老師之口傳達其自我的意見或主張,亦有以其他人來討論柏拉圖的學說,但是蘇格拉底仍佔有重要地位。雖然因為語言的隔閡,多重翻譯(註四)之後(希臘文、英文又再次翻為中文)仍不免有隔靴搔癢、不著痛處之憾,但是正因為對話錄的形式,何彷視其為一篇篇偉大的「劇本」,透過其中主角、配角的出場,巧妙穿插在對話的過程中,同時不乏有幽默風趣的人物或事件以引人入勝,往往在人物性格與事件的生動描述中,讀者已然體會其中奧妙,這在「饗宴篇」中更加突顯。若說柏拉圖是一位哲學家,不如說他更是一位天才的文學家。(註五)

又,以對話方式進行的討論,在柏拉圖作品中,通常係由其他對話人開始,針對某一個議題接續發言,惟該對話內容均係柏拉圖所欲加以推翻者。亦即,柏拉圖先以不同於個人看法的見解分別將該議題核心顯現,其後由蘇格拉底加以綜合(synthesis),逐一加以辯證,發展出所謂「辯證法」(dialectical) 。(註六)

(2).神話

柏拉圖對話錄作品中另外一個特點是,透過「神話」手法來傳達其意念,亦即以諷喻、寓言以及故事等方式,加以說明作者對話的真意。或許因為柏拉圖過於以神話來傳達理念,以致於一般讀者無法明白其真正意思。論者有謂,在柏拉圖使用神話來說明時,其實是暴露了其自身思想的缺點,亦即當柏拉圖無法有進一步更清晰的說理時,便以神話加以含渾帶過。(註七) 惟筆者認為,神話剛好與對話形式相得益彰。口語與文字的表達方式有其相異之處。在對話間,對話情境所營造的直接感官經驗,特別是抽象概念分析,透過類似神話的「媒介」(imtermediary)將可清楚表達理念,同時連接柏拉圖所謂「理型世界」與「現實世界」。

(二)作品階段與情慾討論的體系定位

柏拉圖的作品可分為三個時期,大致上與其生命經歷時期相當。早期大概是蘇格拉底死時至其前往馬格拉之前,其中有幾本則是作於蘇格拉底在世之時。第一個時期的作品篇幅相當短,思想上較無變動與創新,此時柏拉圖尚未發展屬於其個人的理論體系,僅單純陳述蘇格拉底的學說,不過此一時期的作品,哲學本質的討論相當薄弱,而且專注於引介蘇格拉底生平。純就文字修飾手法而言,柏拉圖透過創新文字結構與修辭,將蘇格拉底的學說轉換成清晰而富文學藝術價值的作品,亦頗具可觀。 (註八)

中期作品完成於其遊歷經驗中,因此穿插許多遊歷生活中接觸的不同學說,同時激發柏拉圖開始建設自我獨特的理論架構,即其亟力發展「觀念論」作為其學說中心,便不再如早期文字的修飾,轉而為細緻理論體系的苦心造詣。晚期作品則漸趨成熟,同時由於其思想前後連貫,柏拉圖信手拈來,而使其早期瑰麗文字風格重現,兼具流麗典雅的詞藻與深刻理論基礎;同時,晚期作品另一個特徵則是,其將觀念論內化為基本假設,不再就觀念論證加以分析,而係將其有系統的應用在各種議題之上。(註九)一般著名作品均完成於本時期,如本文討論議題相關作品者是。

另外,柏拉圖哲學理論的區分,一般則分為辯證學說、物理學說(現實論)與倫理學說(觀念論)。(註十)我所討論的愛或情慾,於柏拉圖哲學體系中較難加以明確定位,僅得為係晚期融會貫通的作品,暫且稱之為綜合三種學說而集大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一:柏拉圖的許多對話錄中,「美」這個主題經常出現,不過專篇討論「美」只有「希丕阿斯」篇,分為兩篇,大希丕阿斯篇談美,小希丕阿斯篇則談惡起於無知,詳見朱光潛譯,Plato著,文藝對話集,頁二三七以下(台北:蒲公英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
註二:關於「愛」的本質一些文學文本的討論,see, e. g., IRVING SINGER, THE NATURE OF LOVE 3: THE MODERN WORL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註三:See Martha C. Nussbaum, Platonic Love And Colorado Law: The Relevance Of Ancient Greek Norms To Modern Sexual Controversies, 80 VA. L. REV. 1515, 1558 (1994).
註四:翻譯之後對於柏拉圖的原意時常有許多不同看法,一般研究柏拉圖的學者通常會有一些比較可信的版本推薦,see, supra note 3.
註五:W. T. STAGE, A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 135 (1920).
註六:LUCE IRIGARAY, AN EYHICS OF SEXUAL DIFFERENCE 20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3)(CARDYU BURKE & GILLIAU C. GILL, trans.).
註七:See, supra note 5, 136.
註八:Id., 138.
註九:Id., 140.
註十:Ibid., 141-19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rzissm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