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留學生活悲欣交集,雖然多數的日子裡是快樂的,但也有充滿感傷的片刻。
不久前收到一位同學來信表示,我就讀的荷蘭萊登大學歐體法碩士課程,即將在明年停辦。便用這篇短文紀念那段日子。這位同學生日也快到了,順祝她生日快樂,一切美好。



於是,不禁讓我想起在法學院求學的日子。或許是西方自蘇格拉底以降的傳統,萊登大學法學院創址,即是在一座中古世紀的監獄裡。而我們則是在知識的囚牢裡領略學問的美好。

不是在監獄裡或尖塔上,就是在往它們去的路上

這座由監獄改建、名為Gavensteen的法學院創址建築,學生們都暱稱為”Prison”,八○年代末成立英美法律圖書研究中心後,即為圖書館與碩士班研究課教室。地下室則仍保留中古世紀監獄牢房舊貌,在每年九月初文物節始對外開放參觀。

法學院主要館舍則是在萊登市主要運河—新運河另一側,以現代國際法奠基者格老秀斯命名的街道(Hugo de Grootstaat)上,同學們則暱稱”Hugo”。那是三棟以紅、黃兩色磚牆砌成的尖塔堡壘建築。由於其中專供碩士班學生使用的電腦室,位於一側尖塔頂樓,”LL.M. Tower”之名便不脛而走。多數下課時間,同學們總窩在這小小的電腦室裡,回電子郵件、繕打報告,而這也成為課堂之外,彼此難得的見面打趣的機會。這一年在萊登大學唸書,雖然表現平庸,但我從來不覺得自己只是一個過客,而是盡情徜徉在這古老小鎮,讓自己的身心靈都獲得前所未有的滿足。課程停辦消息對我雖然意義不大,仍然感到遺憾與悵然。

法學院新址的匠心別具

另一方面,今年九月法學院遷址,也讓我有人面桃花的感嘆。法學院新址,自是一番氣象萬千。新圖書館裝潢別出心裁,尤其是採光與天頂栽植草坪令人印象深刻(可惜,照片檔案仍在包裹旅行中,有機會再分享);資訊設備先進,上百部液晶螢幕電腦,尚有百餘座位備有網路連線插槽(聽說無限網路亦將啟用),在其中學習、研究當真是種享受。天氣好的時候,抬頭是一片蔚藍天空,白雲飄飄;下雨時,中庭摟空天井,雨水直落泥土,空氣中散發著一種特有的味道,雨聲入耳,館內卻格外寧靜。這樣的建築美學,是身處台灣的我們無法想像的。置身新址的我,隱隱中仍覺得失落些甚麼。

曾經的智海經藏

隨著英美法律圖書中心遷出,Prison則由商學院全面接收。原中心入口處法律系標示古老石碑,也在今年暑假遭換置為一鐵製庸俗標牌,為的是同時並列商學院,頗令人為之扼腕。我在畢業離開前曾訪舊地。其中一樓第三教室幾乎是我們所有課程上課的地點:四面環牆書架擺置羅馬法與法哲學等相關書籍。黑色鐵窗外一邊是天井,為昔日供犯人短暫自由活動與接觸空氣與陽光的場所;一邊棗紅色窗簾外是著名的聖彼得大教堂與阡阡石板路。後門腳踏車停車場外的咖啡廳,則是上課前、下課後學生聊天打屁、晒太陽的絕佳去處。之前提及的萊登古物博物館則對街相望。停車場小花園的座椅上,則是我享受浮生半日閒的固定場所。真的,只有靜靜地在陽光下坐著,甚麼事都不想,才能體會為甚麼荷蘭人這麼喜歡晒太陽,這麼喜歡房子到處都是大片玻璃窗了!

Prison入口處一旁是販售咖啡與點心的招待處。每當下課時,同學們總會聚在這裡,點杯五十五毛的咖啡,或配著點心補充能源,好繼續下一堂課;或是與教授繼續剛剛課堂上未完的討論。天氣好時,入口三階石梯則讓只想閉目養神的人吐納陽光。多數午後上課,或許是老師們講課太過於精彩,連陽光先生都想探頭進來聽課,不得已只得拉上窗簾,以免朝外同學刺眼。如今,教室依舊,卻人去樓空,徒留書架處未能鋪設地毯而顯露的石板,向下一屆的學生們述說著曾經的智海經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rzissm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