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回顧與前瞻

簡目

(一)歐洲人權公約的實施評估與其他保障途徑
1.人權法院的態度
2.公約修訂或單獨訂定議定書?
3.國際人權法的保障


(一)歐洲人權公約的實施評估與其他保障途徑

1.人權法院的態度

歐洲人權公約對於性傾向歧視的保障程度,事實上,取決於人權法院如何看待佔歐洲人口百分之十的族群地位。雖然同性戀者透過公約第八條主張私人生活應受保障的訴求,於Dudgeon、Norris與Modinos等相關案例中,均為人權法院所接受,實際上,仍不斷有相關案例,人權法院亦認可歐洲各會員國得處罰同性性行為或根本禁止同性戀。[110] 事實上,於Dudgeon一案之後,歐洲各國雖逐漸修正甚至廢除禁止同性性行為之相關法律規定,但是,與私人生活相關的其他議題,如同性婚姻與公約第十四條保障之性傾向歧視等,人權法院態度仍較為保守。同時,在處理性傾向歧視時,人權法院相當強調「歐洲共識」的態度,加上修正歐洲人權公約存在著技術上與程序上的限制,都將使得歐洲人權公約與人權法院在相關同性戀者人權保障的角色與重要性漸漸降低。[111] 吾人以為,人權委員會與人權法院迄今仍停留在一九五七年英國俄芬登報告相關論點,與英國一九六七年修正性防治法的保障程度,顯然不足以面對當前同性戀者人權的需求面向,亦即,人權法院仍謹守最低限度的保障,不願在「歐洲共識」之前有進一步的突破 ,而這卻是衛道人士認為已是最大的保障![112] 從首宗同性性行為除罪化案例,至Dudgeon一案中人權法院對同性性行為予以保障,期間歷經二十五年,同性戀平權運動者希望透過不斷努力,人權法院能在未來於同性婚姻等議題上,作出如Dudgeon同等重要性的案例。

2.公約修訂或單獨訂定議定書?

由於人權法院目前對於同性戀者的保障,在同性婚姻等方面,同性戀者團體仍然並不滿意,因此,其積極希望修訂公約相關規定,或另外訂定保障同性戀者的議定書。不過學者Pieter van Dijk對此不表贊同,認為另外訂定議定書非但不必要,反而造成反效果,一方面,該議定書仍須由會員國重新簽訂,此項可能性不高,同時,一如修訂公約的企圖,反而承認現行公約對於同性戀者並無適用餘地而須「另起爐灶」。其認為,同性戀者應該結合其他利益團體,不斷透過人權法院主張其權利,迫使人權法院正視同性戀者的權利保障的重要性,盡快做出保障同性戀者人權的「指標案例」(strong test-cases);另外,要使公約具有生命力,則必須確保內國法院接受人權法院相關見解,人權法院與各會員國及其內國法院的互動關係將是未來同性戀者人權保障的關鍵。[113]

3.國際人權法的保障

除了歐洲人權公約之外,仍有不少國際人權公約得作為同性戀者主張平權保障的基礎,例如「世界人權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UDHR)與「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盟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ICCPR)(以下簡稱)「盟約」等。截至一九九四年為止,歐洲人權公約係惟一保障同性戀人權,且認為不得基於性傾向而為差別待遇之國際人權公約。不過,於一九九四年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於Toonen v. Australia一案[114] 中宣示,澳洲塔斯馬尼亞省(以下簡稱「塔省」)禁止同性性行為與異性間口交與肛交等相關法律[115] ,係「『恣意』(arbitrary)侵害人民隱私權而違反聯合國公民及政治權利公約第十七條第一項[116]及第二條第一項[117]之規定。」人權委員會採取與歐洲人權法院於Dudgeon一案中相同見解,認為成年人私人間合意性行為係隱私權保障的範圍之內,因此,系爭法律雖然公佈十餘年未真正實行,人權委員會認為難保未來被告不會依據系爭法律對該行為予以起訴。

人權委員會進一步提出其審查基準。判斷一項公權力干涉是否為「恣意」者,人權委員會採取所謂「合理審查基準」(test of reasonableness),即「該項干涉是否為達成一定政府目的所必要者,同時合乎『比例原則』(proportionality)。」人權委員會用以駁回被告塔省政府所提出的理由係:第一,人權委員會認為,「入罪化」(criminalization)並非達成防止愛滋病傳染的「合理」且合乎「比例」的手段;第二,委員會進一步認為,沒有任何刑罰係為維護塔省的「道德觀」所必要者,因此「廢止」所有澳洲現行適用相類似的法律,同時包括塔省所稱未實行的相關法律。人權委員會雖未提及原告所稱歐洲人權法院相關判例(如Dudgeon、Norris與Modinos等案)為依據,但其論證均相同。特別的是,人權委員會認為,被告所主張該項法律從未施行的抗辯,正足以證明其法律對於維護塔省的道德觀係不必要。不過,人權委員會提出三項見解則與人權法院不同,甚至較人權法院進步。第一,愛滋病是前述歐洲人權法院審理相關案件時尚未發現,其防治是否為人權法院所接受的正當理由?既使如此,現代醫學早已宣示愛滋病並非同性戀者所獨有,其傳染與性傾向無涉,任何危險性行為均有可能傳染愛滋病病毒,無論如何,該項理由並不充分。[118]

其次,委員會認為「維護道德觀」之理由,就澳洲「全國共識」而言亦不充分。委員會舉出,澳洲已有六省及兩個地區認為,立法禁止同性性行為係不必要,更何況目前「全球共識」係一致保障性行為的自主權與隱私權,塔省法律顯與此背道而馳。不過,委員會提出的「全球共識」有必要進一步分析。如前述,人權法院於Dudgeon一案中提出一個重要依據係所謂「歐洲共識」,人權委員會在此亦面臨同樣難題,即「公民與政治權利公約」係一「國際條約」的事實,亦即,公約的效力與實行必須是締約國加入簽署,同時委員會的管轄權與判決效力,必須是各締約國同時簽訂「優先權議定書」始就該締約國發生拘束力。因此,其所稱「全球共識」必須指加入該議定書的締約國而言始有實益。截至人權委員會做出Toonen一案為止,全球有一二五個國家簽署該公約,其中有七十四個國家同時簽署優先權議定書,而七十四個國家中有十九個國家與塔省有相似立法、四十六個國家與八個國家或無特別立法或不清楚。全球一二五個國家中則有四十三個國家與塔省有相似規定,六十四個國家與十七個國家或無或規定不明。亦即,相較Dudgeon一案85%的共識比例而言,Toonen案62%(46/74)或51%(64/125)的共識比例均相對較低。換言之,人權委員會於本案中顯然認為「全球共識」與否並不重要。就其實,重要者係人權委員會如何認定系爭法律的限制是否合理,共識與否則係委員會另一說詞罷了。亦即,委員會均得以「全球共識」或「全國意識」以駁斥被告法律。

第三,人權委員會於本案中對於「性傾向歧視」著墨不多,認為本案僅為單純限制成年人間私人合意性行為的自由,不論性行為的主體為何。因此,人權委員會基於公約第十七條第一項保障隱私權為立論,而有意迴避塔省系爭法律是否違反公約第二十六條關於「法律平等保障」之規定[119],但是委員會亦提及公約第二條第一項禁止差別待遇的意旨,惟若涉及國家單純限制同性性行為顯然係性傾向歧視者,人權委員會又將如何認定?其間委員會的考量是否涉及公約第二條第一項(「性別」)與第二十六條(「性傾向」?)條文結構之差異則有待觀察。[120]

值得注意的是Toonen一案的效力。國際法一個最大的問題在於其「內國法的效力」薄弱。委員會於本案中直接廢止塔省系爭法律,並認為其判決具有直接拘束力。而澳洲政府亦於判決作成後快速通過聯邦立法,廢止境內禁止系爭性行為的刑罰規定。惟,本案仍僅具有個案拘束力,對於其他簽署優先權議定書的締約國或其他公約締約國而言,該項判決仍無拘束力。是否得視為國際習慣法而加以適用,仍有待各國加以認定。[121] 惟,Toonen一案已將同性戀者人權保障議題浮上全球國際人權法的視野,同時進一步將歐洲人權法院Dudgeon一案的效力間接適用於國際社會。[122]

-----------------------------------------------------------

[110] See X v. Germany, 1 Y.B. 228 ( Case No. 104/55)(1955). 人權法院最近於Laskey, Jaggard and Brown v. U.K.一案中,針對成年同意性虐待性行為(sado-masochistic activities)是否為公約第八條所保障,人權法院認為該性行為實際隱藏許多無法預知的危險,同時造成人身傷害,被告政府具有合法目的介入管制,該刑法規範亦符合比例原則,故認為尚未與公約第八條相牴觸,see 24 E.H.R.R. 39 (1997).

[111] See WINTEMUTE, supra note 19, at 142-43.

[112] See John Finnis, Law, Morality, and "Sexual Orientation", 69 NOTRE DAME L. REV. 1049, 1049-55 (1995).

[113] See Dijk, supra note 68, at 205.

[114] See Communication No. 488/1992 (31 Mar., 1994) (50th. Session), UN HR Committee Doc. No. CCPR/C/50/D/488/1992, 1 I.H.R.R. 97.

[115] See Tasmanian Criminal Code, ss. 122(a), (c), 123.

[116] 英文原文如下:”No one shall be subjected to arbitrary or unlawful interference with his privacy, family, home or correspondence, nor to unlawful attacks on his honour and reputation.”

[117] 英文原文如下:”Each State Party to the present Covenant undertakes to respect and to ensure to all individuals within its territory and subject to its jurisdiction the rights recognized in the present Covenant, without distinction of any kind, such as race, colour, sex, language, religion, political or other opinion, national or social origin, property, birth or other status.”

[118] Posner甚至認為,承認同性婚姻係為防治愛滋病傳染的「最經濟有效」的途徑,see POSNER, supra note 17, at 162-63.

[119] 英文原文如下:”All persons are equal before the law and are entitled without any discrimination to the equal protection of the law. In this respect, the law shall prohibit any discrimination and guarantee to all persons equal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 against discrimination on any ground, such as race, colour, sex, language, religion, political or other opinion, national or social origin, property, birth or other status.”

[120] 本案有委員會委員Bertil Wennergren提出協同意見認為,性傾向歧視與性別歧視、種族歧視一樣,性傾向或性別、種族均為與生俱來不可改變的特徵,以之為差別待遇應予以較嚴格審查,id., supra note 113, at 106. 又,人權委員會前此於Hertzberg v. Finland一案中,審查關於芬蘭禁止對於製播相關同性戀節目之廣電媒體核發執照,是否不當限制人民之言論自由而違反公約第十九條第一項之規定。委員會則認為,一般廣電媒體不適宜討論同性戀相關議題:一方面有鼓吹之虞,另一方面則認為無法控制聽眾對象,可能有未成年人等將造成負面影響,因此認為係同條第三項規定保障「公共道德」所必要,而公共道德之認定,則委由各國政府自行認定(margin of discretion),see Communication No. 61/1979 (2 Apr., 1982), UN YEARBOOK OF THE HUM. RTS. COMMITTEE 406, 1981-82, Vol. 2, at paras. 10.2-10.4, 11. 由此,人權委員會某程度上仍認為「私領域」對於道德維護較為寬鬆,於「公領域」則較重視公共道德,學者批評將使Toonen一案僅適用於「臥室」中,see WINTEMUTE, supra note 19, at 149.

[121] See FRANCISCO FORREST MARTIN & STEPHEN J. SCHNABLY, ET AL.,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AND PRACTICE: CASES, TREATIES AND MATERIALS 684-85 (1997); David A. Catania, The Universi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Sodomy Laws: A Federal Common Law Right to Privacy for Homosexuals Based on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31 AMER. CRIM. L. REV. 289 (1994).

[122] 有關透過相關國際人權公約主張「同性婚姻」的合法性,see Anne M. Burton, Gay Marriage— A Modern Proposal: Applying Baehr v. Lewin to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3 IND. J. GLO. STU. -- (199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rzissm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