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饗宴」(註十一) 篇(Symposium) (註十二)

承上所述,饗宴篇一開始係以蘇格拉底為主角,記載蘇格拉底遊歷及其拜訪朋友乃至宴會結束後,有人提議針對「愛」與「情慾」等議題加以發表意見。柏拉圖則仍將其個人意見放置最後,之前則透過不同的五個人將當時人們對於愛或情慾的看法與觀點加以描述,最後,在一一加以辯駁,透過蘇格拉底將其意見傳達出來。以下詳述之:

(一)序幕:情慾(Eros)的「瞎子摸象」

1.演員一:Phaedrus

「凡人早在少年時期就需要完善的『同性愛』…,對於一個想要過著美滿日子的人,…任何東西都不能像愛那樣,能夠把他那麼完美的栽植到靈魂深處。…對於可恥的是應該感到『羞慚』,對於可稱讚者,應該有『名譽感』…。」 (註十三)

首先發言的人是斐特勒斯(Phaedrus) (註十四) 。他曾經在他的朋友之間不斷稱讚情慾與愛的偉大,在這次宴席中,他是第一位提出討論這個議題的人,同時,在座位安排上,他是眾人決定發言席次(由右至左)的第一個人。 (註十五)

斐特勒斯認為一個人對於可恥的事會感到羞愧,對於可讚的事會感到榮譽,而這種羞恥心與榮譽感,在自己心愛的人面前最易顯現,因此「愛」對於整個城市或個人都不可或缺。問題是,男女之間存在的「愛」,與「男性」之間存在的「愛」有何不同?他的著眼處在於「軍事」功蹟,亦即所謂「武德」。他假設一個僅限於由「愛者」與其所眷愛的「少年」所成立的城市或軍隊中,「同性愛」是統治整個城市或軍隊的最好方法(註十六), 也就是為了愛,愛者會不顧一切的奮勇殺敵,因為他害怕在他所愛的人面前失敗,甚至為了愛,他會為求表現而產生無比勇氣來取悅所愛的人。如同斐特勒斯自己也說到,這種願意下定決心為對方犧牲的愛者,並非僅限定在「男性」之間,也包括「女性」。(註十七)或許因為當時希臘(雅典)的社會背景(註十八),只有「男性」始須服役,但是這種由實際的愛所產生的「德行」,包括勇敢,並非只有在「愛者」對於所愛少年身上,毋寧是「被愛者」對於愛者表示愛情的舉動,舉世皆然,包括同性與異性之間。

2.演員二:Pausanias

「如果一個人於某種智慧或其他德行向上過程中,抱著依賴某人的指導來促進向上的信念,去為他服務,這是自動自發的奴隸性服從…,唯有此刻,被愛者的少年對於愛者獻示殷勤的「榮譽」才得以實現。」 (註十九)

第二位演說人保沙尼耶斯(Pausanias) (註二十)則點出「情慾的二分法」。其認為情慾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高貴的,另一種則是一般大眾適合的,亦即,一般大眾重視的肉體上的感官刺激,尋求肉體的情慾及愛;而高貴、真誠的愛,其目的在促進愛者與被愛者相互間精神的教養與德行。進一步認為此特別在「男」同性愛間顯現。保沙尼耶斯的理由是,男性生性堅強與富於理智,同時其強調,存在於男性間的智識傳承與愛的極致。其亦點出所謂「同性戀的理性」:理型與現實的嚴格區分,重視同性愛的精神化與觀念化。

另外,保沙尼耶斯指出一個重要的概念,法律與習俗對於情慾與愛的規範。其認為,為了防範對於愛欲不誠將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似乎可以頒佈禁止同性愛的法律來顧及社會全體,畢竟,「完善的人(此處似乎指異性愛?)總是為了自己的好處主動制定法律,對於較為卑俗的的愛者(似乎指同性愛?),當然需要予以強制!」,這是來自於一般社會習俗對於愛的誤解與規範不明,但是習俗只是民間社會同性的個別習慣,並非人性之本然,亦非具有法律的效力,「如果有任何人為了達成另外一個追求的目的,藉此(習俗)逕予實行,則必遭受哲學家極為嚴酷的非難。」。人類的本性在於「諸神以及人類都賦予『愛者』所有的『自由』,…『鍾愛別人』和作『愛者』的朋友是一種至上的美德。」,「只要是為了『德行』顯示殷勤、美意與愛,不管在任何場面,都可算是美的!」。

3.演員三:Eryximachus

「愛是具有如此多樣、偉大與一切優良條件的威力,…不僅與我們人類相互間,使我們更為偉大,與諸神之間也得以互有交往,使之能與諸神相互交友。」 (註二十一)

第三個演說人是愛柳起西馬科斯(Eryximachus)。由於其職業(醫生)的影響,則將前兩個演說人對於愛的看法擴充,認為愛是支配整個自然界與人類,亦即不再將愛解釋為僅存在於個人或及其所屬的國家、社會,而是整個自然界、宇宙。愛柳起西馬科斯發展出所謂情慾的「宇宙觀」,其結合了「現實世界」與「理型世界」,認為愛是貫穿其中的不變原理。同時,在人類世界與諸神世界中,情慾亦做為人與神的媒介,真誠的情慾將結合人與神。

其亦提出情慾的「功能論」,認為愛與情慾並非一文不值,而具有秩序維持與教育的功能。其以「醫術」為證,認為所謂「醫術,就是一種關於『填補』與『排泄』在體內所發生的「愛」的現象的知識。…可使體內某部份變化,並且使人用一方的愛來代替獲得另一方的愛,…能夠將這個愛給栽植上去,以使它(肉體慾望)排出的人,才可稱為名醫。」。亦即,情慾或愛必須在人類生活中加以「調和」,如同音樂一般,「快樂可以享受,但不可流於放縱」,亦如同四時交替,若能調和,保持適當的程度,就可以帶給人類以及其他動植物繁榮與健康,禍害便趨絕跡。「如果那放縱的愛在季節上發揮決定性的威力,大多數生物將從此滅絕」。 (註二十二)

4.演員四:Aristophanes

「於是,自從人類原型像這樣被剖切為兩片以來,每一邊的半身,均憧憬另一半,並且渴望能夠合併為一…對於完人的憧憬和追求就通稱為『愛』,…當我們達到了愛的目標,所有人逐漸還原於人類自古原型,獲得自己的愛人,人類才能真正幸福。」 (註二十三)

接著上場的演說人是一名偉大的喜劇天才,亞里斯多芬(Aristophanes)。柏拉圖在前三個人較生硬的理論演說後,適時穿插亞里斯多芬的故事以疏緩氣氛,簡單卻具有強烈的說服力。

原始時代,人類的本性分為三種,分為男性、女性與兩者所結合的「第三性」,當時稱為「男女」;其次,當時每個人的整個形態為球狀,脊背和肚傍(腰)在其周圍,各有四肢的手腳 (共為八肢)。在圓頸上有完全同一形狀的兩個相背的臉孔,共同具有一個頭顱,兩對耳朵和兩副私處。其如同現在人們直立,且恣其所欲地,可向前後左右四面八方的任何方向行動。由於他們具有可怕的力量和強健的身體,以及極為高傲的自尊心,終於得意忘形地挺身向諸神挑戰,而威脅到以宙斯為首的諸神們。一方面,宙斯希望使人類繼續生存,另一方面使其孱弱而消滅其兇暴,因此便將所有人類均勻地切為兩半,同時命令阿波羅將臉和僅剩一半的頸項逐一轉向切斷面,使人類經常面對其切口,期使人類更加溫馴、服從,同時也治癒傷口。 (註二十四)

透過神話說明人類的起源及其本質就是一個不完整的人,為了彌補缺陷,人們自然不斷尋求愛,因此,人生是一個「完全整體的理型」與「孤立不完整的現狀」的對立,尋求與另一半結合的迫切願望,透過愛當作追求人性完整理想的努力。值得注意的是,亞里斯多芬進一步分析,同性戀愛者在愛欲的地位,亦即同性戀本質上是一種情慾的完整理型。其認為,原是男性的另一半總是追求男性,少年時期追求成年男子,彼此相互學習,由於其本質上最具男子氣概,而將其視為人性中最優越者。其進一步認為此非無恥或不道德,而是一種勇氣與男子氣概。他們珍愛與自己相依的事物,當他們長大成人,踴躍地參加政治活動,人類社會中必須有其作為支柱。 (註二十五)

5.演員五:Agathon

「除了公正外,『愛』所關與最多的德行就是『自制』,…自制意味著支配快樂與情慾,以及無一能夠比『愛』的快樂更為強烈的事。…在諸神的世界裡,也要有『愛』加入,秩序才能建立…。」 (註二十六)

最後上場演說的是這場宴會的主人,雅加頓(Agathon)。雅加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它的論述方式,其慣用押韻與對句裝飾文字,而被譏為優美詞藻的語言遊戲。不過,在這次關於愛的討論中,雅加頓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其認為不應只是停留在稱頌愛與情慾的功能與好處,而必須進一步談論愛的本質。他認為愛不是強制,愛是人類自願,同時不斷地自我要求、克制,因為愛而激發人類的勇氣。一方面,雅加頓認為凡是出於自發性的、非暴力的便合乎正義,因為愛是自願的、非暴力的,因此,愛便是正義;另一方面,愛則是人類所有慾望中最強烈的,因此,人類必須透過愛來控制其他的慾望,亦即理性所支配的情慾生活,最後結論是,愛是正義而且理性的。他也強調情慾的本質是人性中靈魂與肉體的美的趨向,而將愛與美相連結,認為愛便是人性中美好事物的極致。

(二)高潮:柏拉圖的同性戀美學

在陳述過這場演說中五個演說人的討論後,蘇格拉底則上場繼續演說,亦即代表柏拉圖要進一步澄清相關概念並對前述五人的說法加以辨明。在柏拉圖的相關對話錄作品中,參與對話的對象多半均為成年且為柏拉圖創立學院中的學生,在「饗宴」篇的第二個主要對話中,柏拉圖則例外地加入女性角色,亦即,以蘇格拉底傳達其與狄奧鐵馬(Diotima)之間的對話,但是柏拉圖並未使狄奧鐵馬在其對話中占有真實對話者的地位,而是以蘇格拉底作為傳達者,除了證明饗宴篇中對於情愛的對象一直重視成年男性之間,女性之間甚至女性與男性之間情愛其實是為了生殖等現實需要之外,並無柏拉圖一直強調的理型世界的情慾與愛,另外更加認為狄奧鐵馬其實是柏拉圖的化身。(註二十七)加上狄奧鐵馬巫師的身分,再次傳達出愛是存在於理型世界,神奇的、需要不斷追求的。

什麼是「愛」?這是蘇格拉底第一個提出的問題。之前五位對話者討論的均是以「愛神」為中心,亦即並非著重於「愛」本質上的特性加以討論,不過在第五位對話者雅加頓的談論中已有伏筆,蘇格拉底則進一步引出問題的核心,愛是普遍的、並非透過神的賜與,亦非專屬與神的,(註二十七)愛亦非現實中為了生殖、繁衍後代而存在,當然蘇格拉底並不否認其對整個城邦(而非個人智識的養成)的重要性,而是對「自我以外美的對象渴望」,存在於理型世界。在此,蘇格拉底將愛與「美」加以結合,帶出愛與美的進程,均非單純本能的衝動,而是理性的過程,亦即所謂情慾的「程序觀」:肉體情慾的生殖行為只是本能上的欲求,僅為追求永生的初步形式,精神上的自覺生殖,達成精神亦即觀念的理型世界的不死才是永恆(終極目標)。

進一步言,此種探求過程是基於有組織的方法與有規則的秩序,由物質性的對象漸為非物質性的對象;易言之,最初由對「特定」美麗外觀肉體感到愛慕 ,其次對「所有」肉體的美、習慣制度的美,進而對心靈上(卓越智慧)、學識上的美,以致於由諸多「美」的觀念到永恆不變的純精神化的、唯一絕對神聖「美」的觀念,最終體驗到對一切有限生命均來自其所參與的美的本身,美的「理型世界」的存在,而認識絕對美的愛。(註二十九)達到最後階段的愛即為純粹的理性與智慧,熱烈而具有生產力的思想,一種「理性的熱情」、一種含有「哲學性」的智慧的推進力。這也就是為什麼柏拉圖鼓吹成年男性之間同性愛的原因!(註三十)

(三)落幕:同性戀的謳歌

透過上述,柏拉圖表明了「愛的本質」,在全文末段,則將其老師蘇格拉底當作前述「愛」的最完整的「人性顯現者」,一方面藉以紀念並讚頌其老師蘇格拉底,另一方面,則是透過傳言中蘇格拉底的同性愛人亞爾西巴德(Alcibiades, 450-404 B.C.)對蘇格拉底的演說的讚美,猶如「實踐」理論的見證者一般,來具體表明抽象論述,同時賦予其理論的更堅強的說服力。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柏拉圖再次顯示戲劇的張力,將亞爾西巴德設定為酩酊大醉,所謂「酒後吐真言」,除了陳述許多一般人們清醒時難以啟齒的話語,藉以表示克制的重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其對蘇格拉底的稱讚足以信任。

亞爾西巴德認為理性本來就潛伏了一種熱情。唯其有了愛,人們才會永無止境地憧憬理想,祈求最高智識。一但達到最後階段,因為最崇高的愛的熱情所驅使,以致終於將「理型世界」的美實踐於「現實世界」,並且將「善」實現於人類世界中。人類終將體會到個體並非單一的存在,必須為其他人類、社會國家福祉而存在。「愛」同時也在人類內心中喚起社會政治慾望。(註三十一)總之,在饗宴篇中,柏拉圖分別論述了人生的目的是為了達成永恆,超越現實世界所有的美,乃至於理型世界的至善與最高道德的完成,而此目的的達成,是潛伏於人類內心的憧憬的感情,「愛」的情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十一:「饗宴」一字原有眾人共飲之意,古代希臘中期(約公元前八世紀中期)以後,希臘社會人民習慣於晚餐過後或另外舉行共飲的酒宴。一般酒宴大都在婚禮、歡迎會、生日宴會、朋友餞別或慶祝比賽勝利等場合舉行。同時,宴席上除了音樂、舞蹈、魔術表演等娛樂之外,解答謎語是最通俗的節目,惟上流社會則是進行理性的辯論。參照吳錦裳譯,Plato著,饗宴,頁二(台北︰協志工業叢書,民國五十三年九月一版)。
註十二:英譯本眾多,較詳細的逐字釋義,see, PLATO, SYMPOSIU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K. Dover, ed.).
註十三:吳錦裳譯,前揭(註11)書,頁四十六。
註十四:謬里諾斯人,辟由特克勒斯之子。
註十五:由於他特別傾心於辯論家柳西亞斯關於「愛」的演說,因此,柏拉圖讓他扮演討論議題的提議人以及第一個發表演說之人。
註十六:書中曾舉公元前三七一年流苦特拉戰役,即是由三百人「愛者」與「被愛者」的少年們所組成的軍隊戰勝的,參照吳錦裳譯,前揭(註11)書,頁四十七,註九。
註十七:書中雖然舉出配里雅斯之女埃爾賽施蒂斯是全希臘人中最傑出的例子,不過,她下定決心犧牲的對象是一男子,亦即,在古代希臘社會對於同性愛的鼓吹似乎僅存在於「男性」之間。當然,女同性戀的歷史亦有記載源自於古代希臘,此見諸饗宴篇中第四個演說人的神話即可知;而女同性戀,lesbian字根即是指古代希臘lesb島女子兩兩生活的情況而來。
註十八:關於古代希臘城邦生活,參照王任光、黃俊傑編,古代希臘史研究論集(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八月)。詳細論述其風俗習慣,see, K. J. DOVER, GREEK POPULAR MORALITY: IN THE TIME OF PLATO AND ARISTOTLE (Indianapolis, Ind.: Hackett Publishing Co. Inc., 1974).
註十九:吳錦裳譯,前揭(註11)書,頁五十七。
註二十:開拉美司人。
註二十一:吳錦裳譯,前揭(註11)書,頁六十三。
註二十二:同前揭書,頁六十。
註二十三:同前揭書,頁七十一。
註二十四:同前揭書,頁六十五至六十七。著名巴西作家Paulo Coelho在其新作Eleven Minutes(2003)中,也曾講述這個希臘神話。
註二十五:See, Nussbaum, supra note 3, 1565.
註二十六:吳錦裳譯,前揭(註11)書,頁七十八。
註二十七:See IRIGARAY, supra note 8, 20-33.本篇對話錄這部份分析,可一併參照朱光潛譯,前揭(註1)書,頁二八九以下。
註二十八:此由第三位對話者所說同性戀者起源的神話亦可推之。
註二十九:See, generally, GUY SIRCELLO, LOVE AND BEAUTY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9).
註三十:關於饗宴篇更詳盡的討論,see, CATHERINE OSBORNE, EROS UNVEILED: PLATO AND THE GOD OF LOVE 86 (New York: Clarendon Press, 1994).
註三十一:在此吾人可謂柏拉圖已為其「共和國」、「法律」等篇著作為一伏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rzissm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