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對這兩男相擁的墓碑雕塑感興趣而左拍右拍,引來右上角那位老先生的好奇,隨後便向我熱情介紹旁邊編號十八號的著名墓室雕塑)
米蘭中央墓園的雕塑建築,除了以宗教色彩為主的雕塑,代表由天主帶領以對亡者的祈禱外,第二種類型可歸為近代寫實:強調回歸人世生活的種種,一方面可能傳達該家族或歸葬者的職業或生前喜好,二方面可能是一種對人世的懷念。
(因為對這兩男相擁的墓碑雕塑感興趣而左拍右拍,引來右上角那位老先生的好奇,隨後便向我熱情介紹旁邊編號十八號的著名墓室雕塑)
米蘭中央墓園的雕塑建築,除了以宗教色彩為主的雕塑,代表由天主帶領以對亡者的祈禱外,第二種類型可歸為近代寫實:強調回歸人世生活的種種,一方面可能傳達該家族或歸葬者的職業或生前喜好,二方面可能是一種對人世的懷念。
(翡冷翠「同性戀與藝術」大展所選Wilhelm von Gloeden的攝影作品,為展覽入口首幅作品。)
今年在米蘭的文化藝術活動可稱為「攝影年」 (Vittorio Sgarbi語)!一開春便有兩項極具指標意義的當代攝影展:一是元月二十二日起在Palazzo Reale展出的Joel Peter Witkin, Jan Saudek, Massimo Listri及Giustino Chemellon四人聯展,二是元月二十三日起在Palazzo della Ragione展出的Wilhelm von Gloeden作品展,展期分別至三月二十二日及三月二十四日止。然而,在展出之前,Witkin, Saudek與von Gloeden三人作品將可能再次被米蘭市政府認定為猥褻色情而禁展!
(編號第二號:Tullo e Manlio Morgagni,建築師Enzo Bifoli, 1929, 1944。)
我在去年諸聖日午後造訪這個被稱為「天空下的博物館」之米蘭中央墓園。當天天氣溫暖、陽光和煦,意外的是,我並不是唯一的觀光客,仍有看非前來悼謁已故親人的義大利民眾,大批入園參觀。
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習俗,不管是現代後設形成的「掃墓節」,或者是自古以來的「清明」、「重陽」,但對於墓地,在陰陽理論雜陳的台灣社會中,早已經成為「另一種世界」,各有秩序,且不輕易跨越。
就像中國人的習俗,在天主教國家中,雖然南瓜燈、巫婆等圖騰已經在義大利、西班牙等地漸漸成為流行,但這種追遠的情份幸未受美國流行文化所嚴重稀釋。義大利人在十一月一日,仍然過著屬於這個節日最傳統的意義: 諸聖日(Ognissanti);在這一天,義大利人帶著鮮花,到墓園裡追思、緬懷他們已經過世的親人。不同的是,歐洲國家對於墓園,似乎以「同一個世界」的心態而營造一個容易親近的環境,這種台灣人稱為「花園化墓園」的風氣,也在中國傳統習俗中的台灣悄悄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