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剛圓滿承辦結束國際聽障奧運比賽,其中一個口號喊出「無聲的力量」,讓我們認識到全世界聽障朋友的努力與驕傲。而這樣一個口號,也讓我聯想起全世界(包括台灣)同志運動的另一種可能性。
今年四月,一位住在英國倫敦的年輕同志朋友戴夫,因為有感於其同志身份,即便是在英國這個國家,同志從軍、締結永久生活伴侶關係都已經開放,同志生活仍然會面對許多來自社會的壓力與歧視。於是,他發起了一個「牽手」運動(A Day in Hand),希望藉由這一個單純的動作,讓社會看見同志、認識同志的存在,也讓同志利用這個「無聲的力量」,自我培養面對社會的勇氣。
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真的需要勇氣!一方面是在不同社會裡,對同志社群的態度不同。因為對同志的不認識而導致對同志的莫名恐懼、歧視、甚至仇恨言論與犯罪行為的客觀表現程度,在不同國家的社會文化環境中自然有所不同,能否一眛地鼓勵同志(或者只是支持這項理念或表達對同志人權贊同的任何人)就真的這麼同性手牽手站在大庭廣眾之下,而暴露在可能的危險之下。
另一方面則是來自於不同國家同志自我認同與「公開現身」的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這當然與每個國家(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每個城市)對於同志文化的接受程度而有影響,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同志文化在城市化之後的聚落現象,以及這個聚落之後所反映的是不是同志文化所呈現的結果。假如是,則這樣一個聚落其實提供同志「練習」自我認同以及公開現身的一個場所與機會,相較之下,便也使得同志對於公開現身的意願提高。而這樣都市化的結果,同時也導致同志文化的能見度在城鄉之間造成極大的落差。
即便是在美國,最近一份研究報告中也顯示,有非常高比例的同志在工作場所中並沒有公開現身,也就是說,大部分的同志仍然躲在「辦公室衣櫃」裡。這樣的文化差異,都是可能造成同志文化的演變與同志平權運動在不同國家之間形成不同的模式。一個例子就是最近我聽到以所謂「微型抵抗」做為台灣同志平權運動的另一種可能性,意思是同志從自我認同與周遭生活的公開現身做起,從教育自己周遭親友對同志建立正確的觀念與認知,藉以改變整個社會對於同志的誤解與污名化。然而,微型抵抗的這種社會運動模式,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在於,所謂微型,其實隱含了對傳統公、私生活領域區分的屈從。
如同戴夫在活動網站上說,這樣一個同性牽手運動是一項寧靜革命,不需要動刀動槍、不需要大聲喧嘩,而是透過一個最簡單、最直接的動作,來表達同志對於追求社會平等與多元尊重的期待與努力。而這樣一個牽手活動,是對同志自我認同與公開現身一個最好的「微型示範」。這樣一個活動表現,最近在歐美國家也經常成為抗議歧視同志、恐同仇恨言論或犯罪行為的一種方式,例如這個週末,全法國也舉辦「同志親一個」(Kiss-in national contre l'homophobie)活動,藉以喚醒社會對於恐同現象的重視。
於是,在這個週六(9月26日),戴夫發起第一屆「同性手牽手星期六」(Same-sex hand holding (Sshh) Saturday)的活動,希望全世界各地的同志或支持同志人權的朋友都一起找同性別的朋友、愛人、親人手牽手,共同為多元社會齊發聲!不管各位台灣的讀者是同志或者是支持社會多元尊重理念的朋友,也不管你身在台灣那一個角落,都歡迎你在這個星期六(甚至隨時)把你的手舉起來,「安心」地與身旁的同性伴侶或朋友牽起手,告訴身旁其他人:「我支持社會多元價值!」也歡迎你把同性手牽手照片寄給發起這項活動的戴夫的活動網址。
- Sep 24 Thu 2009 18:32
另一種無聲的力量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