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其他人權條款保障


簡目

(一)思想、意識及宗教自由
(二)表意、集會、結社自由
(三)免於拷打、非人道對待與酷刑之保障



除了前述第八條、第十條、第十二條及第十四條與同性戀者權益最為相關的規定之外,公約其他規定在人權法院相關案件上,也涉及同性戀者權益,由此亦可見,同性戀者的權益侵害與保障,並非單純涉及特定權益,同性戀者作為社會族群之一,關涉權益類型與異性戀者並無兩樣。以下簡述之:

(一)思想、意識及宗教自由

公約第九條第一項規定:「任何人均有思想、意識與宗教信仰之自由。此項權利包括改變宗教信仰之自由,不論獨處或於社群中、公開 或私下均得自由表達其宗教信仰,以及參加禮拜、傳教與祭祀等之自由。」[84]於Gay News Ltd. v. U.K.一案[85] 中,人權委員會認為對「同志時報」(Gay News)相關編輯與出版者,就其惡言誹謗予以處罰,並未違反公約第九條之規定。該案事實係,同志時報出版一首描述一名羅馬士兵對耶穌基督性幻想的詩,而遭英國警察機關予以起訴,同志時報認為此舉係不當侵害公約第九條所保障的「思想及宗教自由」。人權委員會一方面認為,該詩出版並非構成宗教或其他信念之表達,同時,第九條所保障的權利亦不得踰越同條第二項[86]及第十條第二項[87]之限制,即不得侵害他人的權利。雖然本案多少與宗教相關,但是第九條並無法適用於性傾向歧視。不過,其可用以反證於公約第八條第二項或其他權利限制,其實已經於同性戀或雙性戀者等少數族群中,強加特定宗教信念,亦即,公約本身內涵某種既定道德維護的價值,而此可能違反第九條之規定。[88]

(二)表意、集會、結社自由

公約第十條第一項規定:「任何人均有表意自由。此項權利不論國籍,保障意見表達、資訊相互流通不受公權力之干涉。」[89]又,第十一條第一項規定:「任何人均有和平集會之自由以及與他人結社之自由,包括組成與加入貿易組織以保障其利益。」[90]有關同性戀者主張該公約二項規定,可區分為:單純侵害其表意及集會結社自由,與基於性傾向所為之歧視而涉及該二項之規定。當然,兩者很難判斷行政機關是否基於性傾向歧視,而對集會、結社自由為差別待遇。前者得以Hauer v. Austria一案[91] 為例。本案係涉及在反戰與反法西斯主義的紀念儀式上,高舉恢復名譽標語及旗幟的上千名集中營同性戀受害者,被迫沒收相關旗幟並解散集會。原告除主張侵害其集會自由之外,並認為有性傾向歧視。不過,該儀式中尚有其他左派份子亦同受取締並沒收旗幟,因此,客觀上很難證明本案被告警察機關,有因為當事人之同性戀身分而有差別待遇。

相同的情況亦可能發生於猥褻言論的案件上。例如於Scherer v. Switzerland一案[92] 中,原告係經營一同性戀情趣商品店,並有播放同性戀情色電影的服務,而遭到瑞士警方取締並判刑。人權委員會以十二比五判定,該刑法規定侵害公約第十條第一項所保障的表意自由。委員會認為,原告並無強迫成年人或未成年人進入購買商品或觀看影片,同時,原告商店並無法從外觀上辨識其營業項目,換言之,委員會將本案與Müller v. Switzerland[93] 加以區別。於Müller一案中,原告公開 展示相關男性之間性交與男性獸交圖畫,且無任何年齡限制而被控公然猥褻。因此,於Scherer案中,被告主張公約同條第二項「維護道德」的理由,並無法證立其處罰規定,換言之,本案情趣商店的管理,尚未踰越維護社會道德的限度。[94] 而於涉及猥褻案件上,一般係不分同性戀或異性戀性行為的描述,委員會或人權法院強調「性行為」本身,因此,就該猥褻言論而言,僅涉及表意自由有無限制,與性傾向歧視無關。[95]

不過,人權委員會至少基於公約第十條作出四個以上的案例認為,係明顯地直接基於性傾向而為歧視,進而侵害表意或集會結社自由。於涉及合法性行為同意年齡之X v. U.K.一案[96] 中,原告因為與十八歲的男性從事性行為而遭判刑入獄,其主張英國關於合法性行為同意年齡之規定,剝奪了向其他男性「表達」愛意的權利,而違反了公約第十條之規定。雖然人權委員會不否認有性傾向歧視之存在(同性性行為的同意年齡較異性性行為高),但是本案中仍判定原告敗訴。委員會一方面認為,該規定並無「干涉」其權利,因為原告當時入獄並無法從事性行為;另一方面,委員會則認為「情感上的物理表達」(physical expression of feeling)並非公約第十條所保障的「表意自由」之範圍。

於Gay News Ltd一案中,委員會雖然基於公約第十條第二項保障他人權利之除外事由,而認為得限制原告的權利。委員會認為保障人民的宗教情感神聖不受侵犯,係一個民主社會所必要的,因此得以刑法加以規範;不過,委員會在此亦認為,刑法規範仍必須有褻瀆神明的「故意」存在,始得加以處罰。惟,本案中是否單純因為猥褻而加以處罰,或是因為原告出版的是一名「男性」對於耶穌基督的性幻想?還是誹謗?即,若為一名「女性」對於耶穌基督的性幻想是否亦構成猥褻或誹謗?或禁止原告出版該詩其實是因為其暗示耶穌基督亦為「同性戀者」?若為後者,則明顯構成「性傾向歧視」。

於Otto-Preminger-Institut v. Austria一案[97] 中,人權法院以六比三判定,奧地利關於處罰褻瀆神聖的法律,並無違反公約相關規定,因為提洛爾(介於奧地利西部與義大利北部)當地居民有百分之八十七的比例信仰天主教,此涉及前述人權法院對於第十條第二項的態度,即此時人權法院較不願介入。

又,於Morissens v. Belgium一案[98] 中,一位女同性戀教師參加一個討論女同性戀者的電視節目,並且描述作為女同性戀對其工作的影響,進而舉出其競選校長時因為其同性戀的身分而未獲提名,稱:「同事認為在一個女校中不適宜由一名女同性戀者擔任校長,但是,究竟是其他兩名獲提名的『男』老師危險,還是一名女『同性戀』老師危險?」之後因此言論即遭學校解聘,其於是便主張工作權[99] 及表意自由受到侵害。人權委員會認為,該名女同性戀老師被解職,係因為其公開指責校方,破壞學校監督體系與校譽,同時亦傷害獲提名的兩位老師的名譽,因此,基於公約第十條第二項而認為並無不當。吾人以為,本案中,既使認為原告並非因其「性傾向」而遭歧視未獲提名,原告被解職很大原因係其公開指責校方「性傾向歧視」,換言之,若非其性傾向則該公開指責是否即遭免職?本案中當然為因為性傾向而對其表意自由造成不當的侵害。

於前述Dudgeon一案中,人權委員會亦曾考量英國習慣法中,關於違反公序良俗與公然猥褻之處罰規定,是否違反公約第十條或第十一條之規定,不過,委員會最後仍以為,該規定並不會擴大適用於禁止同性戀相關法律,或限制同性戀者的集會、結社自由。[100] 但是,實際上,相關規定確實為警察機關用以起訴同性戀組織(例如學生組織)之依據。綜上所述,於公約第十、十一條所保障的表意與集會、結社自由,確實並非單純僅涉及權利本身受侵害,多數係與公約第十四條相關。歐洲有些國家,例如奧地利、芬蘭、英國等均有禁止「鼓吹」同性戀者的法律規定,一九八九年土耳其一報紙被控「散播同性戀訊息」而遭處罰,芬蘭甚至以不得製播同性戀相關節目,作為申請廣電執照的要件等,凡此因為性傾向歧視而限制表意與集會、結社自由甚為明顯。惟,人權法院迄今仍不願就兩者關係做出明確界定。[101] 又,前述關於管制同性性行為的案例中,原告亦曾指出其性行為本身係為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應同受表意自由保障。其實,不僅性行為,情感表達,例如當街接吻等或透過性行為達到結社(即形成伴侶關係)等,吾人以為,均係構成公約應予保障的範圍,同時涉及第八條與第十條與第十一條之規定。

(三)免於拷打、非人道對待與酷刑之保障

公約第三條規定:「任何人免於受歧視、非人道或不公平的對待與處罰之自由。」[102]早期歐洲同志平權運動,在對抗歐洲各國普遍存在,對同性性行為視為刑事犯罪而予以處罰的規定,曾經主張該刑法規範抵觸公約第三條之規定,但均遭法院駁回。[103] 如前述,於Dudgeon一案後,歐洲各國即逐漸修正刑法相關同性性行為之處罰規定,本條規定於同性戀者主張平權的適用上有兩種意涵:第一,同性戀者可以主張性傾向歧視構成該條所稱「非人道或歧視對待」。[104] 於East African Asians v. U.K.一案[105] 中,人權委員會即認為,英國移民法相關種族歧視之規定,於特殊情況下,即構成公約第三條所稱「非人道或歧視對待」。[106] 不過,這種見解正足以避免公約第十四條之缺失,即公約並無相關「種族自由或平等」之明文規定,因此第十四條並無法適用於種族歧視。不過,性傾向歧視則因為公約第八條之適用而無須將第三條予以擴張解釋。

第二,於某些國家,如伊朗[107] ,於男性之間進行肛交或者女同性戀者第四級犯罪均處以死刑,因此,歐洲國家若將同性戀者驅逐或放逐至該國家中,則可能構成第三條所謂不人道對待以及第八條侵害其隱私權。於Soering v. U.K.一案[108] 中即發生從英國引渡流亡人犯回美國,將造成該犯人面臨美國死刑所謂「非人道對待」,而美國並非歐洲人權公約的簽署國,因此,英國作為公約的簽署國是否有義務防止該情況的發生。又,如前述,於公約第八條保障隱私權規定之討論時,公權力介入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提高犯罪的追訴,但是,在有死刑之規定下,是否仍允許國家過度介入,動則起訴,而使得同性戀者面臨死刑的威脅,兩者即有不同之利益衡量。[109]

------------------------------------------------------------------

[84] 英文原文如下:”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thought, conscience and religion; this right includes freedom to change his religion or belief and freedom, either alone or in community with others and in public or private, to manifest his religion or belief, in worship, teaching, practice and observance.”

[85] 28 D. R. 77 (1982)(Case No. 8710/79).

[86] 英文原文如下:”Freedom to manifest one’s religion or beliefs shall be subject only to such limitations as are prescribed by law and are necessary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in the interests of public saf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public order, health or morals, or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and freedoms of others.”

[87] 英文原文如下:”The exercise of these freedoms, since it carries with its du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 may be subject to such formalities, conditions, restrictions or penalties as are prescribed by law and are necessary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in the interests of national security, territorial integrity or public saf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disorder or crime, or the protection of health or moral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reputation or rights of others, for preventing the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received in the confidence, or for maintaining the authority and impartiality of the judiciary.”

[88] 不過,於Johnston v. Ireland一案中,人權法院則認為愛爾蘭基於天主教教義而禁止離婚之規定,並未違反公約第九條保障宗教自由之規定。See Ser. A, No. 112(1986), 62-63.

[89] 英文原文如下:”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expression. This right shall include freedom to hold opinions and to receive and impart information and ideas without interference by public authority and regardless of frontiers. This article shall not prevent States from requiring the licensing of broadcasting, television or cinema enterprises.”

[90] 英文原文如下;”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peaceful assembly and to freedom of association with others, including the right to form and to join trade unions for the protection of his interests.”

[91] Case No. 18116/91 (13 Oct. 1993)

[92] Ser. A, No. 287 (1994).

[93] Ser. A, No. 133 (1988).

[94] 人權法院審理本案時認為,由於當事人已死亡,同時,瑞士政府亦修法准許於十六歲以上經過警告得收視相關情色影片,但是,不得涉及孌童性交、獸交或出現其他排泄物及暴力畫面,因此不受理本案。

[95] 於X v. U.K.一案中,人權法院認為,取締關於成年人與青少年人同性性行為的情色雜誌,並無違反公約第八條與第十條之規定,同時,由於該處罰規定同時適用於異性戀性行為的情色雜誌,亦無性傾向歧視可言,see case No. 7308/75, 16 D.R. 32, 35 (1978).

[96] 11 D. R. 36 (1977).

[97] Ser. A, No. 295-A (1994).

[98] 56 D. R. 127 (1988).

[99] 於英國,基於一九七五年制定的性別反歧視法(Sex Discrimination Act, 1975)第四條,與一九七六年制定的種族關係法(Race Relations Act, 1976)第二條之規定,不得因為當事人「善意」指責雇方性別或種族歧視即予以免職。

[100] 原告曾主張相關規定將造成同性戀者的團體,或諮商行為違反公序良俗等而侵害其結社自由。

[101] 前述關於人權法院適用公約第十四條係認為不能單獨作為權利基礎,而須係公約「已規範的權利」受到歧視始有適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卻又堅持第十條等與性傾向歧視無關,將限縮性傾向歧視的適用範圍。

[102] 英文原文如下:”No one shall be subjected to torture or to inhuman or degrading treatment or punishment.’

[103] See X v. Germany, 3 Y.B. 184 (1960)(Case No. 530/59), 190; X v. Germany, 5 Y.B. 230 (1962)(Case No. 1307/61), 234. 德國於一九九四年已修正刑法第一七九條關於同性性行為之處罰規定。

[104] See Dijk, supra note 68, at 201.

[105] 13 Y. B. 928 (1970).

[106] Id., 994; 78-A D.R. 5, 62.不過,於Hector v. U.K., case No. 14818/89 (1990)一案中,人權委員會則不認為種族歧視在程度上已相當公約第三條所稱歧視之對待。

[107] 參照伊朗國會於一九九一年七月通過之刑法修正條文第一章,第一一○、一三一條之規定。於此,亦可能發生伊朗同性戀者可否於歐洲國家因為該國死刑之規定而尋求庇護,實際上,丹麥與瑞典即曾經予以伊朗同性戀者該庇護權。

[108] Ser. A, No. 161 (1989).

[109] 例如,人權法院於Modinos一案中即認為,賽普勒斯刑法最高五年有期徒刑之處罰,與同性戀者隱私權之侵害尚合比例原則,而未違反公約第八條第一項之規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rzissm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